警惕!宠物保险成新型保险欺诈重灾区
宠物医疗费用高企,越来越多的人考虑为自己的“毛孩子”上一份宠物保险,这个本来充满温度和爱心的金融产品,也正成为新型保险诈骗的重灾区。
深圳申女士的遭遇极具典型性:其12岁泰迪犬被诊断为输尿管结石后,涉事医院以“保险可报销70%”为由诱导选择3.2万元微创手术,却在病历日期、宠物年龄等关键信息上“动手脚”,最终因材料造假遭保险公司拒赔。事件背后,暴露出部分医疗机构与消费者形成的畸形“利益同盟”——医院通过虚增项目、篡改病史抬高诊疗费,消费者在不自觉中陷入带病投保、伪造材料套取理赔金的“陷阱”。
投保时隐瞒宠物病史,不仅会被拒赔,还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。2023年查处的上海一起消费者骗保案件中,消费者不仅被追缴全部理赔款,并处以3倍罚金,累计赔付金额超12万元。
面对越来越多的骗保乱象,行业联合惩戒机制正在形成。针对利用保险合同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,金融监管总局2024年印发《反保险欺诈工作办法》,要求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建立健全与公安机关、人民检察院、人民法院之间反欺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,在统一法律适用、情况通报、信息共享、信息发布、案件移送、调查取证、案件会商、司法建议等方面加强合作。一旦参与骗保行为,涉事医院的经营和消费者都将受到影响。
行业专家呼吁,宠物主应选择透明定价的合规机构就诊,切勿因侥幸心理卷入骗保漩涡。“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一百九十八条,投、被保人虚构保险事故、伪造理赔材料骗取保险金(保险欺诈),数额较大的可能承担刑事责任(有期徒刑、罚金或没收财产等);数额较小、情节轻微,不构成犯罪的,仍可能被追究行政责任(15天以下行政拘留、5000元以下罚款),对相关保险欺诈责任人的工作、生活及信誉造成影响。”深圳某律师提醒道。
“宠物保险本质是风险转移工具,不应成为新型诈骗工具。”当宠物健康成为不法分子的牟利工具,损害的不仅是行业信誉,更是人与宠物之间的情感纽带。专家呼吁,监管部门、保险机构、宠物主需形成三方合力,共同维护这个充满温度的蓝海市场。